查看原文
其他

翟天临引发的蝴蝶效应,比人设坍塌更可怕的是学术造假

张楚炀 言之有范 2023-04-03

今日看点

翟天临事件在社会引起了不小的震动,由此引发的对学术造假问题的关注掀起了一波网友“自查”,娱乐圈里“学霸”人设的明星成为关注重点。从娱乐圈的“人设”到“学术不端”、“学术腐败”,翟天临事件引发了怎样的蝴蝶效应,事件背后又带给我们怎样的思考与启示?


翟天临人设塌了


“人设”一词本来是指动漫、小说等二次元作品中对虚拟角色的外貌特征、性格特点的设定和塑造。现在被发展成为网络流行语,形容明星在公众面前塑造的人物性格特征。营造“人设”成为对明星的一种包装手段,一部分人设是将明星的某个性格和现实行为进行放大包装。翟天临及其团队抓住“高学历”的营销点,在观众心里形成了独特的记忆点。即使是对娱乐圈不甚了解的人们,也可能因为“博士演员”的人设而知道翟天临其人。冒着被扒皮表里不一、人设崩塌的风险仍然要经营人设,一个鲜活丰满的人为了增加曝光度和记忆点,把自己捆绑在片面甚至虚假的“人设”上,可见在如今浮躁的网络环境下,“人设捷径”确实真实有效的存在着。


网友“锤死”翟天临

实则是网络话语权下移的结果


翟天临曾多次晒出自己写毕业论文的微博,调侃毕业季的论文征程开始了。在他的微博中也能搜到论文答辩以及自己的学业进度。“学霸”人设一点点深入人心了,但是开放的网络环境让翟天临的“学术不端”也将无处遁形。


在翟天临事件之初,相当一部分参与者都是硕士和博士,全网搜索翟天临的学术资料,再进行文献检索和文章查重。整个事件发酵的过程都是围绕学术上的质疑而展开的。为什么知网搜不到学位论文?没有在核心期刊发表过文章的翟天临是怎么获得学位的?已发表过的作品又存在抄袭问题?从博士论文深挖到硕士论文,因“学术不端”问题又牵扯出“学术腐败”等深层问题,环环相扣,越扒越深。



此次事件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评论,可谓全民皆知,甚至在国外留学生圈也引起了不小震动,严重损害了中国整体的学术声誉。事件影响力之大都让人差点忘记此次事件的起因竟是一次视频直播中的粉丝问答。网友从直播问答中,抓到了翟天临的“致命”漏洞,一个博士毕业并进入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博士站的人却不知“知网”为何物。网友还因此开帖讨论,“翟天临作为北大博士后不知道知网,在大家的工作领域相当于不知道什么?”



从不知“知网”到博士论文查重,再到博士期间的论文发表情况,翟天临事件由关注此事的网友层层推进。整个过程体现了网络话语权在此次事件中发挥的重要推动作用。主导此次事件网络话语权的参与者除硕博士外,范围逐渐向外延伸,跳出“学术圈”后被不断扩散,网络话语权开始被其他“声音”左右,由此又引发了新一轮的“爆料”。民众公共话语权的增强,能够明显地感觉到公众话语权从无到有的过程,从传统公众话语权垄断到公众话语权的下移。荷兰社会学家狄杰克最早提出了“网络社会”一词,它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网络空间,在信息传播媒介的大众化、多元化和交互化的背景下,不断地刺激了公众的自我意识觉醒。

 

随着公众自我意识的不断觉醒,以及网络环境的特性使然,学术监管漏洞以及学术腐败等问题开始被自下而上地进行“纠察”和“矫正”。这是对社会不公现象的一种有力反抗,同时也是对学术监管漏洞的有力揭露。


当然,任何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这次事件虽然展现了网络话语权的下移带来的正面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应警醒地意识到网络话语权的另一面可能就是网络暴力,以及掩藏在网络话语权背后的利益操控。翟天临事件发展到后期,俨然已经从学术角度的讨论,延展到对本人私生活领域的批判和抨击。对网络话语权,我们也应该时刻保持警醒和理性,做到善恶有度。


学术监管体系与教育体制的反思


对于翟天临“学术造假”事件,北京电影学院和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分别做出了回应。北京电影学院特别成立专项工作组对事件进行调查,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对翟天临作出退站处理。最终的处理结果,还需等待专项工作组调查后陆续公布。但是很多网友表示,国内对“学术造假”的处理总是不痛不痒。著名的“韩春雨事件”,韩春雨获得河北科技大学大量科研经费却对实验无法重复没有合理解释,只是对已发表的论文进行撤稿处理,事后仍然在学校继续进行科研。如果学术造假成为“低代价高收益”的事情,那么未来还有多少人会铤而走险?



相比之下,国外一些国家对“学术造假”问题则持“零容忍”态度。美国大学对学术论文的要求非常严谨和细致,出现“学术不端”行为的严重者或获刑罚。2015年,旅美韩国科研人员韩东杓(音译)在参与艾滋病疫苗项目研究时,因发现错误却隐瞒不报,持续造假而获刑57个月。虽然这是一个比较极端的案例,但是美国研究人员一旦发现学术不端的嫌疑,将会遵照《关于科研不端的美国联邦政策》进行处理。惩罚措施包括:禁止申请过年课题项目、禁止申请联邦等。此外,英国有着覆盖全国的信用机制,信用机制系统内存着学生本人的相关信用信息,考试作弊及处分等会记录到个人诚信体系,对个人就业、贷款等等带来极大的影响。由此看来,在个人诚信方面无法实现自觉时,严格的监管和惩罚措施来进行外部的监督和管控是非常必要的。


“宽进严出”是博士圈对攻读博士学位的评价,博士招生人数近十年来逐年递增,无论是硕士研究生还是博士研究生都在不断扩招。从研究生的毕业情况来看,博士毕业人数却远低于招生人数,延期毕业已经成为常态化。科研成果以及论文发表要求都成为博士毕业路上的一座座“大山”,在自然科学领域博士毕业更是道阻且长,因为实验时间过长或者实验结果出现任何偏差都会导致延期毕业。


同在读博的漫长且高压的道路上,有人能在读博期间演艺事业风生水起且轻而易举的获得博士学位,翟天临事件生生地“扎透”了广大博士生的心,对国内的博士培养以及博士生的教育水平都带来了负面影响。


1996-2016年我国研究生招生情况(图片来源于网络)


1997-2015年研究生毕业情况(图片来源于网络)


2003年-2015年研究生延期毕业概率(图片来源于网络)


国内的硕士以及博士的培养,需要层层的选拔和筛选。硕士和博士的毕业论文也需要经过长期的准备。从开题报告到中期答辩再到毕业答辩,这期间要严格经过论文查重和盲审等环节,而翟天临事件引起的震动之处在于仅仅他个人的“学术不端”问题并不能顺利通过其中任意一个环节,“学术不端”背后更是绕不开“学术腐败”现象。


国内很多知名的学者、作家甚至是导演,都就此事发表了看法。抛开“学术不端”、“学术腐败”等问题,隐藏在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则是教育体制问题,以及关于“表演系有必要设立博士学位吗”的讨论。北京电影学院退休教授、第四代导演谢飞也针对翟天临“学术不端”一事发表了评论,其中以北京电影学院为例,对国内高等院校研究生教学、博士生学位的情况分析指出,像北京电影学院这样的“艺术专科学校”办研究型博士教学时很不恰当的,“电影学院以培养史论研究的‘电影学系’可以设立博生研究生教学,其他以专业知识技能培训的编、导、演、摄、录、美、制、动画等专业是不适合的,也没必要开展这样的纯理论研究型的博士研究生教学!”


客观地说,其实在很多观众眼里,翟天临是一个“演技还不错”的演员,他的作品以及他在《我是演员》等综艺平台上的表现,都获得了不错的口碑。一个艺术表演者的艺术造诣与他的学术水平是否有必然联系?设置表演专业硕士以及博士学位的目的是什么?对艺术的追求以及艺术造诣能通过怎样的形式表达?


国际上顶级的戏剧院校,耶鲁大学戏剧学院以及在电影界具有很高声望的南加州大学的电影学院,在表演系和影视制作专业都没有设置博士学位及相关课程,而只是设立了硕士学位。此外,耶鲁大学戏剧学院院长詹姆斯·邦迪本人也从未获得过博士学位,他能在此任教并担任院长,是因为他在戏剧领域内足以使人信服的个人经历。牛津大学戏剧学院开设的戏剧课程只授予学士学位,甚至都没有硕士学位。所以,从国际顶级院校的学科经验以及表演专业本身特点来看,表演专业的学位评定很难仅靠论文发表数等硬性指标“一刀切”地进行。


表演类学位更加注重演出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对学生的考核和评价则以实际的表演或演出形式而进行,所以毕业时要求参与过一定数量的演出活动。与表演类这种职业型学位不同,研究型专业的学位需要严格进行学术水平、理论分析等方面的评定。从体制层面考虑,不同类型的专业在人才的评定标准上应该有所区分,在学位的设置上应该更加符合学科特点。学位设置不合理、不符合专业特点的现象不只存在于表演专业,也是创作型文化领域面临的共性问题。


翟天临事件本身只是冰山一角,遭到娱乐圈“人设”现象的反噬,引出了其盘根错节的关系和问题,形成了“蝴蝶效应”。在事件的发酵过程中,我们看到了网络话语权下移对事件走向的重要导向作用,也深挖到学术监管甚至教育体制存在的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但是在大家享受到网络话语权力量的同时,也更应该理性而克制。


参考来源:

经管世界,《博士延期毕业是个什么梗》

看理想,《梁文道谈翟天临事件:中国特色的“学术不端”》

金羊网,《学术不端,在国外面临的后果很严重!》


END


责   编 | 张楚炀

美   编 | 王径舟

推荐阅读

跟“狮城”学习如何打造城市文化空间

警署、监狱变身香港文创新地标,大馆的华丽转身带给我们哪些启示?

拆解游乐场:我们是如何被迪士尼乐园俘获的

解锁环球影城&迪士尼:那些流浪在疲惫生活中的英雄梦想

《流浪地球》:中国科幻电影的春天来了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